Monday, June 20, 2005

horrible reporter

看到了一篇讓我氣昏頭的臭文章,
我把連結、媒體名稱跟記者名稱都留著,
大家自己記牢吧!

不懂就不要寫嘛!
自以為財經記者是怎樣?天下大事你都瞭了是嗎?沒知識的自大狂!

http://udn.com/NEWS/STOCK/STO2/2741960.shtml

企業謬思 重股價輕業績?
■ 記者 曾仁凱

「台灣人的驕傲」王建民最近在美國大聯盟表現銳不可擋,年薪32萬美元的菜鳥,表現勝過年薪1,600萬美元(超過新台幣5億元)的明星隊友,王建民「身價」與「戰績」之間的不對稱,讓人聯想到許多上市櫃公司對於「股價」與「業績」的認知謬誤。

王建民初登大聯盟,年薪32萬美元,相較於同屬紐約洋基隊的明星隊友蘭迪強森年薪1,600 萬美元,之間相差50倍;而王建民至今出賽九場,戰績四勝二敗、勝率66% ,比起蘭迪強森的七勝五敗、勝率58.3%毫不遜色。

洋基是一支用2 億多美元打造出來的黃金球隊,其中有十名球員年薪破千萬美元,相較之下,王建民的身價與表現絕對是「俗擱大碗」,但即便如此,王建民可能被下放回小聯盟、甚至是被球團當做球員交易籌碼的傳聞卻仍不時傳出。

這對於資本市場而言,簡直是不可思議,因為王建民的「投資報酬率」顯然比其它明星隊友高出太多。問題在於,球團對於身價與戰績的認知並不一致。

對於球團而言,這些高身價的明星球員是拉抬票房的人氣指標,而票房才是球團經營球隊的「目的」,至於戰績,只是刺激票房的「手段」之一。依照這個邏輯,不難理解王建民的遭遇。
投射到資本市場上,現在許多上市櫃公司也犯同樣的謬誤,誤解「業績」與「股價」之間的先後順序。

原則上,提升業績才是公司經營的目的,股價只是手段。不過,如今有許多企業老闆誤把「股價」當目的,整天盯著公司的股價變化,業績反倒成為手段,例如放出營收創新高的消息、轉虧為盈等題材,就是希望炒熱股價上漲。也有不少老闆經營企業的目標,竟然就是讓公司掛牌上市。

上市櫃是公司成長的充分、但非必要的手段,有許多私人企業雖然沒有上市,但成績一樣嚇嚇叫。例如南霸天奇美實業,年營收超過500 億元,但這麼多年來卻拒絕上市,也不向市場籌資。
又例如美國SOHO網路設備龍頭品牌Linksys ,成立15年來都是由創辦人曹英偉夫婦獨資擁有,規模一路從當初的1 萬美元資本額成長到6億美元年營業額,直到前年才以5億美元身價,併入思科(Cisco)。

資本市場為企業成長提供活水,而採取上市櫃的途徑,重點是企業老闆千萬不要把「股價」和「業績」本末倒置。就像大家為王建民加油,希望洋基球團趕快搞清楚「身價」與「戰績」之間的關連性。

【2005/06/20 經濟日報】

2 Comments:

At June 21, 2005 at 9:47 AM, Anonymous Anonymous said...

我真的笑了~挖哈哈好歡樂的經濟日報~
不過我還是擔心王建民這球季因為洋基打擺子得一直留在大聯盟,對於一個期望他兩三年後成為大投手的投手來說,目前一直在大聯盟出賽不見得是好事。
也希望明年小曹復出成功~

CC

 
At May 22, 2007 at 1:52 AM, Anonymous Anonymous said...

其實我有點不解的是,你覺得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他對王建民處境的分析有誤,或是他對股市的分析有誤?

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